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iMac 21.5吋(2019)簡單使用感想

圖片
由朋友讓給筆者的一部中古iBook G3(又名廁所板)開始,之後經過白的iBook、iBook G4、Macbook Pro、Mac Mini、Macbook Air,終於到了一直想買但就是沒買成的iMac了。 自取機萬歲 由於不喜歡在公司等貨送上門的感覺,那種「乜仲未送到?我好唔好出去食飯呀?」的不耐煩,而且往往是你不在公司又或者收了工時才送來,所以並不喜歡郵購而偏好自己到店買,不過Apple的產品如果要自訂配套就只能在網上店訂,不得不忍受老等不著貨件上門的焦躁感。 不過這次訂機發現Apple終於從善如流地加入了可以在Apple Store取貨的選項,而最近公司的又一城Apple Store只是五分鐘車程,當然選擇又一城取貨吧。收到通知後第二朝一早就去取機了,在店內拜托職員開機檢查一下是店頭取機的好處,有什麼問題可以即時退回。 當然十二公斤的電腦拿回去不是很輕鬆,但只是幾分鐘的距離就不覺得是問題了-反正從日本回來的行李更重。 開箱和設定   打開箱子內容很簡單,iMac一部、Magic Keyboard、Magic Trackpad 2和一些簡單說明資料、一小塊電腦抹布和兩張蘋果貼紙,最後是一條電源線,就是這麼簡單。 把iMac放好接上電源開機,第一件事當然是用時光機把Mac mini的資料轉過去,系統轉移程式現在加入了「轉移資料後把現帳戶刪除」的選項,由於試機時都得先開一個帳號而這帳號之後都是會刪除,加入這個選項省掉之後這個動作。至於轉移內容方面根跟據過往經驗軟件是不能用這個方式搬到新機或回復的,因為很多軟件都會把一些設定檔放在系統區,而時光機一般都不會備份系統,如果就這樣直接把軟件放回去保證死得很慘,所以不能偷懶得一個個再重裝。 比較麻煩是以前是1T fusion drive,現在因為預算問題只是500G SSD,解決方法是買個外置SSD,用USB-C連接iMac速度完全沒問題,甚至比之前的內置硬碟還要快(當然!),不過WD送的USB-C線太短了,連放在iMac下方都不夠長,只好另買USB-C線連接。 使用感想 果然Retina就是爽!超精細的畫面不論看動畫還是上網都很棒,而且Mac OS有一個厲害的地方是在顯示器選項可以設定縮放比率,預設是2048 x 1152基本就是一般HD畫面的大小,是剛剛好的解像

kindle讀書樂-Kindle paperwhite (2018)使用心得

圖片
玩了Kindle paperwhite (2018)半個月,由最初還在摸索怎樣用,到現在開始挖掘究竟能發揮多大的本事,算是由菜鳥升到比入門高一點的用家了。 在這段時間,越用越發現kindle的優點: 1:真的很輕!雖然iphone XS MAX也只不過重20g,但由於iphone 面積要小一點,感覺上就比kindle paperwhite要重得多,在街上即使只用單手輕輕拿著也不覺累也不怕跌。另外由於機身和漫畫單行本差不多,即使放在衣袋也沒問題,而且很薄所以插在袋也不會突出一大塊,不影響外觀打扮。 別小看這一點,電子書就是能想看就看,太大的話不好攜帶,不能隨手一放就走的話就失去了袋裝書的優點了。kindle基本上就是「電子袋裝書」,越輕巧易攜帶越好,一變大變重就不想拿出去用了。 2:看得舒服。電子紙沒錯是反應慢沒彩色,但因為不會自發光,所以長時間看小文字也不會累,但手機電腦的話長時間看就很累了,至於在猛太陽底下也能清楚看到則是電子紙的強項,不像手機一拿到太陽下就什麼也看不見。另外灰階不刺激眼睛亦是電子紙的優勢所在。 3:它沒有電話功能!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在手機看電影又或者文章時,突然彈出通知有新電郵、新whatsapp訊息等等等等的一大堆通知,當你跑去回覆訊息就打擾了你讀書的專注了。但kindle就只有最看書的功能,它不會突然彈個窗說某某大減價最後三天,又或者某某服務現在登記免費,如果是重要的訊息也算了,但絕大部份都是無無謂謂的東西,又或者晚半天知也沒關係,你有必要立即知道FGO你的AP值完全回復嗎?反正是長草期! 打開kindle專心看書或漫畫一兩個小時,要比三不五時被無聊的通知打擾要強多了。 當然優點多缺點也有的,由於要限制成本所以不能像其他平板那樣以薄邊來在不放大機身而擴大畫面,但想想一千的kindle paperwhite就不要挑三挑四了。至於操作反應慢是電子紙的先天問題,反正又不會在kindle寫信回訊息,慢慢打中文就好。書本管理不方便,當有上百本書塞進去時要管理就不容易了。另外遇到無法處理的格式會掛掉,需要長按開機鍵九秒重開也是問題,但軟件問題只能等官方修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另外電力很長的先決條件是不開wifi,由於開wifi的話會隨時接收著amazon的資料所以比較吃電,要省電的話進入飛行模式就好。 另

煲書煲漫畫神器-Kindle Paperwhite (2018) 開箱和評測

圖片
前言: 關於Kindle,筆者的第一部是吾妹給的,她說因為正體中文書不多所以就姶筆者玩,那是第2013年的Kindle Paperwhite,有背光功能,不過容量只有4G,而且當時沒有花精神研究如何把漫畫放進去,用現成的軟件轉檔效果又很差,玩兩下就隨便放在一邊忘光光。 直到上月跑完馬拉松後的休息期,上一份兼職被裁閒得很,腳很累不想那麼急地找新的兼職,無聊下收拾東西看到陳年Kindle Paperwhite,開始研究如何轉檔,竟然很簡單地在官網找到轉檔的軟件,效果又好,於是便想把Kindle Paperwhite拿來看漫畫和電子書。不過4GB實在很不夠用,上amazon看到出了新版的Kindle Paperwhite(第10代,一般稱2018版),最大容量竟然有32GB,香港店頭賣也只是千一元,價格比想像要便宜就立即買回來。 外觀: 圓滑的設計,摸起來感很好 一個很薄的紙盒放了Kindle Paperwhite、一條Micro-USB充電線、一份多國語的產品重要資訊,就是這麼簡單。不付充電器也沒有其他配件。 全機只有一個開機鍵,還要放在下方充電插頭旁,而且之前的設計充電位突出一塊,這一代整個機身都造得很圓滑,就連開機鍵也盡可能貼著機身,手感很不錯。機身相當輕薄,只有182g單手長時間拿著都不覺累。有磁石關機感應,只要購買的機套有磁石的話蓋起來就會自動進入睡眠狀態,也一如手機或平板基本上是不需要關機的,打開套或按下方的開機鍵後手指在顯示掃一下就能用。 值得留意是Kindle Paperwhite有付廣告和沒廣告的版本,沒廣告的要貴二千日元,由於廣告只會有睡眠模式和主畫面下方出現,而且還很漂亮,所以沒必要多花二千日元買沒廣告的版本。 操作: 初次使用只需設定語言和wifi就能使用,如果有amazon的Kindle戶口可以輸入,那以後在amazon買電子書就可以直接傳到Kindle而無需手動下載。如果連接了amazon的戶口的話主畫面會有推薦的電子書介紹,可手動關掉但這樣主畫面會很無聊所以筆者還是保留了。機內已有電子版的使用手冊,在看使用手冊時可以順便學習如何使用。 操作相當簡單,點選「我的圖書館」再點想看的書就能看,也可以設定「我的書單」把多本書放在同一書單方便搜尋。Kindle除了他們自家的azw和mobi,也

可能是最好聲的完全無線耳機-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評測

圖片
雖然不是第一家,但Apple的Airpods帶來的完全無線耳機熱潮是肯定的,各大耳機廠都推出完全無線耳機,由數百到二千元都有。而老牌耳機名門Sennheiser早在2017年已透露正在開發完全無線耳機,但要到2018年尾才推出MOMENTUM True Wireless。當其他廠都已經推出了同類產品的時間,這麼晚才推出如果不是有些本事也很難說服一眾聲海迷等那麼久吧? 外觀: 已成了聲海的主力系列的MOMENTUM(提外話,華文䁥稱為「木饅頭」,日本人則䁥稱「木綿」,感覺上日本的稱呼比較有味道),走的是高檔典雅路線,適合西裝友上班時穿戴,所以造工相當用心,甚至連耳機盒的品質都很好,讓人愛不釋手。 MOMENTUM True Wireless(以下簡稱MOMENTUM TW)打開紙盒就見到耳機充電盒,兩個耳機,USB-C充電線和不同大小的膠耳套。耳機充電盒採用布織面,不但有高級感而且摸起來手感很好,後方有充電接位和電力檢查鍵及電量顯示燈。盒蓋有磁石,打開需要一點點力,這可以避免不小心打開充電盒讓耳機掉出來。 拿出耳機是兩個小小的圓桶,翻過來在耳套位旁有充電接位和磁力接位,只要放入充電盒就會吸著充電,相當簡單,因為採用觸控因此沒有操作鍵,在這種完全無線耳機採用觸控很聰明,耳機已經很小再塞實體鍵也不好用,還不如用觸控更簡單。 至於戴法則照著說明書,塞進去輕輕向後一扭就全貼緊耳窩,動作有點像之前筆者介紹過的Bose Soundsport Free,但不同的是Soundsport Free向後扭的動作是讓俗稱「鯊魚旗」的StayHear+扣著耳窩,而MOMENTUM TW則是讓耳套塞進耳道並讓耳機緊貼耳窩。因為是『塞』進去所以就像其他入耳的耳機一樣隔音效果不錯,而且相當舒服,一般情況只要選適合的耳套,扭一下就會塞得好好的,不會漏音也不會掉下來,長時間也沒什麼不適,不像其他入耳式耳機很容易就會鬆脫,這點真的作得不錯。另外耳機戴好後只會突出一點點,不容易被手掃到之餘看起來比較低調,完全是MOMENTUM系列的風格-低調而典雅。 音色: 有玩聲海耳機的朋友都會知這家廠的耳機是需要『煲』的,也就是不斷讓耳機播放聲音,一段時間耳機的零件就會進入狀態而發出最佳的聲音。雖然其他們廠的耳機也會這樣,但很少像聲海般幾乎成了他們的招牌,代表首推HD650,頭三百小時

兼具抗噪和音樂的優秀藍牙耳機 AKG N60NC Wireless 評測

圖片
有線耳機音色是很好,但上街無線始終比較方便,所以近幾年也買了不少藍牙耳機,由大型的到小型,適合穿西裝時戴到跑步使用,三千多元到數百元都玩過。由於自費不能買太多但不經不覺也買了好幾個,而且每次入手前都做足功課,像這次的AKG N60NC Wireless去年夏天入手前足足研究了一個月,看了一堆評測,最後才在日本買下來-不知何解這個耳機香港不多見,而且也賣得比日本貴。 外觀和操作 筆者會看上AKG N60NC Wireless主要是之前未試過AKG這個品牌,這家大廠的名號聽了很多年但就是沒買過他們的耳機,曾想過買他們幾個經典耳機,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藍牙耳機。一來隨身耳機用的機會較多,二來之前的Momentum Wireless不支援AAC,當決定把Momentum Wireless拿來當Mac的耳機(幸好Mac OS支援apt-X)後就需要有另一個耳機帶著上街,特別是在街上需要有抗噪功能,而Bose的音色又不是筆者那杯茶,看到日本音響網站對這個耳機的評價很不錯,就在去C94時買下來。 AKG N60NC Wireless是所謂的on-ear耳機,即是按著耳朵而不是over-ear那種把整個耳朵都包起來。由於耳套的海綿很柔軟,長時間也不覺得壓逼。雖然是膠製但觸感相當好,有一種高級的感覺。控制鍵集中在右耳,左邊只有充電和有線插位。鍵的按感不錯,用了半年仍很堅固,很札實的手工。 耳機可以摺起來放進軟套,軟套沒放耳機時可以捲起來收藏,完全不佔地方,而軟套內亦放了usb線、耳機線和飛機轉插頭,不用煩要怎樣存放這些小物,全塞進軟套內隨身帶就好。 配對方面則有點弱,說明書教把開關向下壓就能進入配對模式,也可以用來切換不同裝置,但不知是筆者不會用還是其他原因,想換成其他裝置線是不順手,最後也懶得換,一部iPhone用到老算了。 另外藍牙的連線也不是很穩定,常會莫名其妙地斷線,只要重開就能重新連回來,所以很難說究竟是遇到很強的干擾還是其他理由,不過Sennheiser的藍牙耳機則沒有這個毛病。 音色 因為沒踫過其他AKG耳機,不會說什麼是「AKG之聲」,只能以Sennheiser的Momentum Wireless比較。 相比起以音場定位準確、包圍感很足夠的Sennheiser,這個AKG N60NC Wireless沒有那種包圍感,低音比較薄弱。但中

音色好、音量大的藍牙喇叭兼收音機 JBL TUNER FM 簡評

圖片
最近突然又重新開始聽電台節目,才發現之前太依賴手機app,雖然用手機app聽電台不用擔心接收問題,但每次都要按手機再連接藍牙喇叭並不方便,而市場上的收音機小一點的都是3A電池,換電很麻煩,一直想找有內建鋰電池的收音機。直到前陣子看到JBL推出了JBL TUNER FM,在研究一番下決定買下來。 外觀和操作 有黑色和白色兩款,除了方形外和其他JBL的藍牙喇叭差不多大小,但只有一個單元所以只是單聲道。音箱上有LCD顯示電量和狀態,有五個自選電台鍵,FM和藍牙鍵,以及音量鍵及搜台鍵。天線比較短但算粗,不容易因為踫撞而弄斷天線。機箱物料雖然只是一般膠殼但手感不錯,算札實,只是不是防撞物料所以不要像其他JBL小音箱那樣亂丟。 開機後會設定顯示語言,主要是選台又或者顯示設定時才會用到,所以什麼語言其實沒關係,反正絕大部份時間都是看數字。自動搜台、設定電台都很簡單,不然看說明書也有教。可以當藍牙喇叭是一個賣點,不聽電台時可以當普通的藍牙喇叭來播音樂,只要按個藍牙鍵就可以切換,相當方便。 音色 掛著JBL的招牌,音色當然有保證,998港元一個藍牙喇叭加收音機音色𣎴好會被罵死的。一貫JBL的厚重但不混濁的低音,中高音很結實,個人認為要比JBL的CLIP要好,主要是低音要札實有力。而意外地聲算很大,還擔心只有一個單元會不夠大聲,但聽下來開一半已經相當響亮了,除非在嘈吵的空間不然不用擔心聽不清楚,當然拿來和FLIP相比是不公平的,始終只有一個單元而且主打是收音機,和純作為戶外用喇叭的定位不同。收音機部份接收不錯,在大廈的室內也收得很淸楚,搜台能力還可以,在接收不良位置有時會搜不到台,但只要在訊號良好的位置搜好台後回到訊號不良的位置還是能收到清楚的訊號,不會出現沙沙聲的問題。另外充三小時半有八小時電算可以,但如果能有十小時會更好。 結語 如果用來聽賽馬的話這個JBL TUNER FM有點太貴了,但如果想聽收音機又想要有好的音色但又不想每次都用手機連喇叭的話,那這個喇叭算是值得買的,想想JBL CLIP也要五百元,現在連收音機功能貴多一點也不是很過份,尤其論音色和音量都要比CLIP要好,當成高半級的喇叭是可以接受的。 要留意是在香港買行貨要998,日本版只需9980日元,即使比香港便宜近三百,但因為日本和香港的電台頻譜不同,貪便宜買日版會有些電台接收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