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お疲れ様でした!Macbook!

圖片
隨著OS X 10.7 Lion登場,Macbook Air跌價兼升級的同時,Macbook也終於從Apple Store拿下架了。 作為很多人進入Mac世界的Macbook,最初的名字是iBook登場,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那個經典的『馬桶蓋』做型,以強化塑料當外殼,有把手可以不用電腦套也可以拿著把手到處走,在當時的創意真的讓很多人驚艷,而筆者的第一部Mac就是第一代的iBook。 不過由於Steve Jobs的簡約主義,所以不久後就變成純白長方型的iBook,由於其雪白的做型而得到『大白』(14吋)和『小白』(12吋),的外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很多人買Macbook的必要選擇-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其純潔的白色外殼實在太誘人了,拿出街其引人注目度甚至比金屬外殼的Macbook Pro更高,筆者當年每一次拿iBook上街就一定引來注視目光,真爽!雖然之後Macbook Air的出現但並沒有影響到已改名成為Macbook的iBook,變成高檔選Pro,低檔選MB,機動就是Air。 諷刺的是,讓Macbook退出市場的不是其他公司的電腦,也不是Air,而是iPad。 當初Air的賣點是機動性,即使性能較差但其輕巧還是很有吸引力,特別是上班時可以用Air來工作。反正只是寫寫文件上個網收發電郵,慢一點也不是問題。但是這不正是iPad的最大賣點嗎?同樣輕巧,同樣可以用來處理文件上網收電郵看書,但iPad的電力更長更輕更便宜, 即使最貴的iPad還是要比Air便宜得多,那,我為什麼還需要買多一台Macbook?特別是現在雲端處理已經很成熟,iPad空間已經不再是問題,這反而讓Air的低性能,無擴張性成為一個致命弱點:你要高性能的不會選它,要便宜的也不會選它,要輕巧的更不會選他,一下子Air由最炫的電腦變成最沒有市場定位的電腦,一如現在沒有人會買netbook一樣。 Apple必需要面對一個問題:該不該犧牲Air?還是犧牲MB?結果很不幸地MB就成了犧牲者了,apple將Air的價錢壓到MB的等級,而且處理速度更大幅提升,讓Air由『又貴又慢』變成『又便宜又快又輕』,將MB和Air的優點二合一,那競爭力就回來了,但這樣就得犧牲掉MB了。 雖然這很殘酷,但以apple的作風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大賺,而是產品的定位清不清楚,他們賣的東西可以不是那麼好賣,但必需要和其他產品...

Facebook,Google+和Twitter是同一樣的東西?

圖片
近日最熱門的網路話題是google不怕失敗地再來一次,推出一個結合了Twitter部份概念的社交群組訓Google+,雖然只是試用版但因為可以經由其他用家推介,所以很快就走紅了,而其相對簡單的介面以及將Twitter的部優點應用上去,讓很多人對此讚不絕口。有趣的是,面對數億位用戶的FB, G+的支持者或者認為不可能打敗,所以就向著只數數千萬用戶的Twitter下手,認為打敗FB不大可能,但打敗Twitter則不是問題,並有種說法是G+會取代Twitter而成為新一代的社交群組。 給我等等!什麼時候你們有了Google+和Twitter是同一種東西的錯覺了?你們中了鏡花水月? Facebook的基本概念是留言版,每一個人都可以將想讓人知道的消息、照片往上面分享,而其他人看到之後就可以在同一留言下回應,關鍵詞是「溝通」,不論你貼的是照片、感受和炫曜文,都是希望有人看到而且得到回應,如果你貼的東西沒人回應沒人分享也沒有人Like的話,就會有種被忽視的感覺,尤其是當其他人等閒可以有數十個回應數百個Like的話,這種不受重視的感覺很容易就會變成不想再待下去。這是一個基於「我想對你說」的大原則下成長的社交群,不管你是好意還是惡意,你都必需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你的發言,有人不斷地放閃光,有人將身邊不平事說出來希望得到網友的支持開解,也有是宣傳自己的想法的平台。這種很強調「交流」正是FB成功的地方,因為比起傳統的討論區更隨心所欲,在討論區你需要守版規,但在FB你就是版主,你要說什麼貼什麼都可以,也有權將任何你看不順眼的人踢走而無需理由,比高登的吹水台更好玩,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笑言FB是「飛機場」的理由:因為即使再離譜的言論,在網路世界一樣會找到知音人,反正不過是按個Like,一點責任也不用負,而且還可以滿足自己的發表慾,享受在網上世界交友遍天下的快感。 而Twitter則是剛好相反的東西,Twitter是傳統的部落格Blog的簡化版,每一次只能寫下140個字,沒有「留言串」的既念也沒有朋友的既念,你看別人的Twit就像你看別人的Blog一樣,並不等於你和對方就有了關係。在Twitter任何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有數十萬人看你的Twitt,又或者你加了數萬人的Twitt,但不等於你就有數萬位朋友又或者需要回應數萬人的發言,因為由始至終你的Twitt還是獨立存在的。你不需要考慮...

Fujifilm的逆襲?

圖片
  話說 路透社 在訪問Fujifiml的相機部門主管樋口武表示,公司要在明年打敗Samsang成為世界第四大相機廠,更以擊敗排第三的Nikon為目標。而主力將會是現時最流行的EVIL相機云云。 看來富士真的從X100帶來很大的氣勢,之前由於錯估了Cmos技術的成長,集中火力在開發Super CCD上,結果在EVIL的市場上全面落後。現在因為X100引來熱潮,所以不但傳出會推出簡化版(九成是沒有混合finder的版本)的X200(暫名)。至於可以換鏡的X300相信就是他們的EVIL系統了,至於X100則繼續保留在高檔精品相機的市場。再配合在大陸生產的便宜相機,其實論生產線是絕對要比三星來得完整。 但,筆者不覺得有那麼容易。 首先,現在富士的最大問題沒錯是缺少了高檔相機,他們自從放棄了神話級的S5Pro之後在專門市場就一直缺席,讓DSLR的市場給Sony吞掉。但現在反過來去攻打已經人滿為患的EVIL會有那麼容易?松下和奧林匹斯兩家已經殺到亂七八槽,Sony不但推出部部差不多的Nex,甚至傳出會抄襲x100的混合finder相機,而理光收購了賓得之後GXR會用上多少PENTAX的技術?(先不管玩具的Q,那不成氣候),這個圈可算是七國大混戰,也是為什麼Canon和Nikon不趕這混水的原因-這個主打高檔素人(當然也有一些攝影師是會用M43系統,但畫質是不能拿來和APS-C相比就是了,更別提那些連APS-C都嫌不夠好的FF甚至中片幅派了,那些人連Canon的EF-S都不放在眼內,很難想像會對這些玩具鏡頭有興興趣。至於Nex,真的,實在很難想像會有攝影師認為這部相機是可以拿來工作的。)的市場實在太難打了,什麼類型都有,富士憑什麼可以殺進這個市場? 另一個大問題是富士的大陸廠品管之差已經不是新聞,大量生產下品質越發低落,不論材料還是耐用度都越來越差,比起要生產更多的相機,改善其品質才是更重要吧?像canon的相機就十分耐用,而且用料不馬虎,情願貴也要留在日本生產,這對用家來說十分重要,而不是富士推出大量便宜貨,一千多元一部相機是有市場,但已經給人一種Cheap的印像,當然要打敗同樣是cheap的三星沒問題,但nikon的東西還是給人有信心的。更別提sony的東西沒創意但規格絕對比你好,搶市場不是賽跑,不是大家互不影響各跑各的,以sony有錢又不要臉,要抄襲你的...

Lytro相機:又一件搞笑高科技?

如果你翻翻發明史,就會留到有很多看起來很酷,聽起來很炫,但結果不了了之的革命性科技產品,像什麼眼球對焦相機之類。 筆者認為,Lytro也可能會成為其中一份子。 所謂Lytro光場相機,即「光場(light field)照相」或者說「全光(plenoptic)照相」,簡單說是一個鏡頭有一大堆小鏡頭,每一個鏡頭都獨立紀錄一堆影像資料,像不同的景深,只要用這種相機拍照,事後就能隨心所欲地改變照片上的焦點,因為那不是一個光圈紀錄的照片,而是數百數千個鏡頭以不同焦距和光圈紀錄的不同照片,所以可以很簡單地在電腦上決定對那個焦點。舉例來說,想想你有數千部相機拍同一個對像,但每一部相機都對不同的焦點和用不同的光圈,你想要那個焦點就將那一部相機的照片印出來,道理大致就是這樣。 怎樣?聽起來很神奇對不對?以後也不用怕走焦了,什麼45點51點對焦也不用了,因為可以事後再慢慢調校焦點,我只要拿起相機按下快門,然後回家再一張張選擇焦點,這保證可以有最好的照片,不是嗎? 問題是,如果一個連對焦也懶又或者不會對焦的人,還能期待他們會乖乖坐在電腦面前一張張地去調校焦點景深? 說白些就是,如果你是玩抓拍(像我就是),比起對焦更重要是手震,手一震你對什麼焦也沒用,一拿起就拍的照片除非大日光用上1/500以上的快門,不然一定會震,一張震散的照片還對個屁哩!而且一但要構圖自然會選擇目標來拍,那時已經對好焦了還需要事後較?至於人像照,風景可以慢慢拍的更多餘,拍半身人像有那麼多時間還拍對不了焦?以現在單反的對焦技術除非完全沒光不然一定對得了,也就是,既然在拍照前只需可能是0.5秒的時間去對焦,為什麼我還要之後在電腦面前才去處理?正如Byran Peterson說過『既然可以在拍照前簡單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之後在電腦花幾分甚至幾小時?』。十張八張還可說,但攝影愛好者等閒可以拍上千張,你叫我一張張去選擇焦點而不是在事前選好?說笑吧? 對,事後可以改變焦點真的有助改善作品,如以另一點對焦可能更好之類,的確有這個可能性,但,如果你事後才想改變焦點的話,表示你根本不會拍照,這種照片怎改也不會好。 至於那些不會拍照的門外漢,對,他們真的可以不用擔心對錯焦(以今天相機那些多點指能對焦技術來看,想對不了焦還真有難度),但,如果連對焦也懶又或者不知該對那個焦才好的人,他們會願意坐在電腦面前修改照片?這類人最重要...

攝影教學書介絕(2):Michael Freeman系列介紹

圖片
Michael Freeman系列: Michael Freeman是世界級的風景攝影師,他拍的吳哥窟可算是這個遺跡攝影的經典,他不像之前談到的Bryan Peterson般是位攝影教師,而是接專案拍照的攝影師,所以寫的教材書完全不一樣,他寫的東西要簡單形容,就是『深』! 他寫的攝影書現時容易買到的有: Michael Freeman的私家攝技:絕活101 突破傳統!戰勝極限的數位攝影專家技法 攝影師之眼:超完美曝光-數位攝影的採光.測光.曝光專業技法 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 攝影師之心:數位攝影的意圖、風格和過程 攝影師外拍手冊:帶著DSLR旅行的必備指南 這系列的書分別由旗標和大家出版社出版,不過相同的是這系列不是給那些入門者看的,甚至也不是給一般進階者看的,而是給想達到專家級攝影者看的。其中很多都是很深入的理論性文章,像人的視覺活動規則,各種場景的曝光類型,Zone system,各種構圖的理論,攝影格調以至如何表現的理論等等。甚至談數位黑房亦要比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攝影書來得深,像如何處理高光剪裁(即死白),全景圖以至各種一般攝影者很難遇到,又或者遇到卻不知到可以解決的難題。說直一點就是:新手免問!甚至進階攝影愛好者也不見得會看得明白。 由於書寫得很深,所以看起來相當花時間,但如果能看下腦去的話,將會將各種攝影的核心理論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但在攝影,甚至在欣賞照片時都大有長進。 這一系列的書差不多每一本都值得收藏-前提是你要看得明白,以及願意一次又一次地重看,將那些理論化為攝影的本能。 michael freeman自己的部落格有很多他的照片,單看照片也學到東西: http://www.michaelfreemanphoto.com/

攝影教學書介紹(1) Bryan Peterson系列

圖片
自從年初決定學攝影之後,不論圖書館還是書店買,看過的攝影書沒沒一百也有數十本了,各種各類的書也有,有的的攝影集,有的是教學書,有的是工具書,也有的是相機指南,甚至軟件書也看過幾本,雖然攝影技術沒太多的成長,但對攝影書的認識倒是夠可以教人了,所以現在不定期的介紹看過又有用的攝影書,希望能幫到想自修攝影的人﹣因為一般攝影課程教的只是基本,至於花大錢的證書課程對於不是想以攝影來討飯吃的人來說、與其花上萬元買一張證書回來還不如買書自修好得多,平均一本攝影書只是一百多元,買個三四十本還不到五千元,而且還不用一次過付呢! 當然,有些書可以在圖書館借就沒必要買,事實上很多攝影書也真的沒需要花錢買,能借的就借來看算了,不是說這些書不值得看,而是這些書不需要經常翻看,只要看完記好,必要時再借就成,無需買來放在家中。但也有些是值得花錢買的。 Bryan Peterson系列: Bryan Peterson是知名商業攝影師,也是The Perfect Picture School of Photography網上攝影學校的招牌導師。他寫的攝影教科書日最大的優點是顯淺易明,沒有其他攝影書般講一大堆器材,又或者將攝影講得複雜難明,一針見血是他的最大特點,像光圈的運用他就簡單分為三類「故事光圈、隔離光圈、『誰在乎』光圈」,將不同光圈的特性清楚說明,並認為因為「光圈過細會影響成像」而不用細光圈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當需要以細光圈所做成的深景深會比起成像更加重要。 現時Bryan Peterson寫的攝影書有中文版的包括: 攝影的原點 關於奇蹟的故事:近拍的奧義 關於時間的故事:快門的生命力 關於眼神的故事:人像的感應力 曝光聖經 拍照前先學會看 這四本都是旗標出版,最後一本是大家出版,也算是隨手可買的熱門書,其中《攝影的原點》其實是最入門書,內容包括之後四本書的基本功,雖然可能不夠深,而且買了其後四本這一本就沒什麼意義,但用來重溫一些基本知識卻相當方便。而其後四本則是相對專門的書籍,同樣一貫 Bryan Peterson的風格,多談基本理論而少用事例,所以不會有一大堆九宮格 圖教構圖,也不會教如何拍模特兒姿勢,更沒有那種「只要這樣拍就對了!」的公式,他只告訴原理,如何將其運用則是你的問題,相比起硬生生地教構圖、光影的台灣、日本和韓國攝影書,這系列的重點是「教你捕魚」...

FujiFilm finepix X100 抓拍小心得

圖片
一如之前所帶來的話題性, 即使FujiFilm finepix X100已經推出,但在坊間各大攝影網站以至討論區還是繼續引來話題,評價也差很大,有人只用EVF,也有人是只用OVF,讚者對它的操作和反應讚不絕口,反者對它的對焦速度和燿光問題感到頭痛,算是一部愛惡很激烈的相機。不過以這部本來就針對街頭Snapshot、即香港廣告所謂的「浪攝流」,所以這部相機的真正價值也要在這種所謂抓拍、又或者叫獵攝的情況下才能表現出來。 (題外話,由於日本在X100推出時曾找來包括森山大道在內的七位攝影大師用X100開個攝展,所以可算是得到森山大師的首肯。至於荒木經惟,以他那種個性大概也不會在意就是。最少以一間像富士這種級數的公司,而作宣傳的又是世界級的大師,筆者不相信沒有兩老的同意香港的富士敢拍這種廣告,還大大的打著兩位的名字,不怕被二人告到跳海?) 筆者玩了兩個月,由最初只是隨手拍到現時每天都要拍一張照片放到部落格上,雖然不敢說已玩熟這部相機,也常常出錯,但也掌握到如何用這部相機來創造照片的心得,現在先說這兩個月的版本,可能在一年後又會有另一個版本? 1:OVF先決!沒錯,用EVF是沒有視差,但電子顯示不管怎樣反應都不能和光學相比,抓拍最重要就是快,機會一閃即逝,跟本沒有時間去慢慢構圖,所以電子構圖只適合慢慢地拍,但那不是X100的用法。 其實視差這種問題只要拍個二三百張,就漸漸掌握到視差,不然在後期再栽相就好。 2:取消預覧!在X100不論學還是EVF,當拍完照後相機都會自動顯示所拍的照片,但這樣就拍不到接下來的畫面了。抓拍最常見是你拍了一個畫面,但可能下一瞬間會有更好的畫面,值得為了看預覧而錯過更佳的照片嗎?數位相機讓很多人拍完後都有立即看照片的習慣,但這只會浪費時間。先拍下來,有時間再慢慢看。 3:用RAW。很多人因為嫌X100寫入慢,所以選擇檔案小的jpeg,但即使X100內建的選項可以作出相當質素的jpeg,但在細節保留上是不可能和RAW相比的。而且如果需要栽相又或者改變白平衡或黑白時,RAW永遠有優勢。有些人認為後製栽相是邪道,你有你的權利,但如果後製是邪道的話,那以前的黑房速洗技術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布列松可以一拍即成名作,但你不是,要作出最好的作品就要學會在後期處理上下工夫。 4:最少兩塊電。相機本來就很吃電,如果長開快速開機和關掉省電模式的話,一塊電...

該不該買Fujifilm finepix X100?

其實網上雜誌都已經有各種古靈精怪的測試報告,所以本來買了一週就打算寫但還是拖到今天才下筆,而寫的目的是回答一個問題: 『我應不應該買 X100 ?』 由於是回答問題,所以沒照片,但你去任何一個相機討論區都有一大堆照片,各大攝影網都有測試報告,還差這裡的幾張不專業照片?所以圖片省了,全文字交代,先談缺點再 說 優點,最後才是感想: 缺點: 1:定焦鏡, 35mm 不能換,對不擅於構圖的朋友會很頭痛,太多雜物塞在畫面。 2:低光對焦慢甚至常對不到焦,雖然快門遲滯可以和單反比,但不要妄想對焦速度和效率也有單反水準。 3:沒防手震,對手持沒信心的人最好帶小型三 腳 架。 4:抗耀光和鬼影很差,一到晚上街燈很容易一條 條 光班, 即使加了原廠遮光罩也改善有限, 最好學會連光班都當成 構圖的一部份 . ,又或者去買一個不漂亮但較大的遮光罩- X100 中看不中用之物其一。 5 :遮光罩鋁製,很容易撞花,但幸好可以換,不過機底也是鋁製所以也容易花。 6 :皮套很漂亮,但加了不但換電池或記憶咭很麻煩,而且不能再加轉接環和 UV 鏡-中看不中用其之二。 7 :介面一貫富士數位機,即是爛! autoISO 收得密,好像跟本不打算讓你用的樣子,操控杆不能改變功能,偏偏預設功能(P模式選擇光圈快門組合)以使用這部相機的用家來說(會玩這部相機早就該從P模式畢業了吧?)這是最沒用的。 8 :電力顯示不準,可以明明還有一半但十多張之後突然沒電。另外很吃電,如果不使用省電模式,開 LCD 拍照頂多二百來張,想帶去旅行最少要多帶兩塊副廠電。 9 :鏡頭很易入塵,我買第二天在鏡面內就有一粒,不加保護鏡在旺角跑保證三個月就得拿回富士叫他們替你洗鏡頭。 10 :只支援原廠閃燈,想用副廠閃燈最好買有 A 模式(如 Metz 58AF2 ),設定好 35mm ,再手動設定光圈來拍,不過效果倒是很滿意。 11 :鏡頭蓋極容易遺失,最好在買遮光罩連轉接環時再配一個鏡頭蓋(中看不中用其之三) 12 :全景功能其實只是定速拍片變成照片而不是將幾張照片合成,並不好用。 13 :附設軟件只有 windows 版,如 mac 人想拍 RAW 在電腦後期請買第三方軟件如 lightroom 3 或 photoshop CS5 和更新到最新版本。 14 :存照片很慢,尤以 RAW 最明顯,即...

富士軟片的憂鬱

近數月DC界的最熱門機種不是因為品管問題而被炮得很慘的Nikon D7000,也不是機未出就被罵翻天的Canon 60D,也不是Sony的可換鏡APS-C機Nex,而是在2010年9月Photokina發表的一部不能換鏡的定焦數位相機:Fujifilm finepix X100!比起相機的震撼(反正筆者會第一時間買,到時才來個完整開箱文),更重要是一眾富士軟片(香港則叫富士菲林)的支持者打起精神:總算有一部相機可以拿出來唬人了! 的確對於很多Fujifilm的支持者來說,近幾年這間公司真是每況越下,由那台今天仍被不少支持者視為經典之作、但一直不推出新一代的S5 Pro,到曾是小型機皇的F31fd都是不少DC玩家津津樂道的名品,甚至連不玩富士機的朋友也會聽過他們的傳說。但隨著他們將開發重點投放在SuperCCD之後,產品反而比不上重回Cmos的Canon、Nikon以至Sony、Pnansonic、Olympus廠商,特別是近兩年的低價DC已經能做到可用ISO去到1600甚至3200,以前富士機最強的低雜訊已經再沒有什麼優勢可言,更慘是越來越差,以往富士機那種討好的色調、低雜訊的優勢在將貨就價之下已越來越無優勢甚至越來越粗糙,濫出大量相近的形號亦另消費者混亂,一下子富士由傳統的相機大廠跌成一間只會出便宜貨的二三流公司,這對一眾支持者來說實在情何以堪。 其實整個問題的中心是富士在近幾年將所有的資源都投放在SuperCCD上,讓他們在Cmos的研發技術上落後於其他公司,雖然因為他們也是替Sony買Cmos想要自行開發也是無可厚非,但Cmos技術的成熟卻遠超過富士的預期,結果幾年下來的研發一下子變成廢物,但不用又不甘心,最後只好狂出一些入門級相機來回本,結果當然是越搞越難看了。 不過富士也知道長此下去不是辦法,富士是09年開發研發X100的,那時正好是Leica發表M9和X1的時候,X1那種主打高當精品相機的市場正好給富士一個重大的啟示:既然便宜機出不過人,專門機又打不過人,不如出精品相機如何?不過要精品也得有本錢才行,Leica的可樂嘜和那獨有的色彩是他能賣萬六港元的本錢,富士如果要出精品相機就得有一件人家沒有的的東西,讓客人再貴也只能乖乖地付錢,而富士這次的本錢就是Hybrid Viewfinder。這玩意正好打動需要光學觀景器OVF,但又嫌單反太大太重、Leica又買...

Canon不打無鏡戰爭?

自從E-P1和GF1登場開始,日本廠便進入了一場無鏡(mirrorless)數位相機大戰,Olympus和Panasonic兩廠主打Micro 4/3,而Sony的Nex和Ricoh則更誇張地起用APS-C格式,總之就是一大堆可以換鏡的DC登場,讓很多過往又想享受大感光元件和換鏡樂趣,但又不想買一大部DSLR的用家多了一個目標,尤其是很多玩家都愛將一些古老銘鏡安裝在這類相機上,實行古老當時興。 不過有趣的是兩大單反公司Canon和Nikon雖然江湖一直傳聞會推出同類產品,但過了年多卻仍是沒有消息,甚至Canon情願出定位有點怪的1000D的繼續機1100D也不願出mirrorless產品,這不是很奇怪的一回事嗎?是支持者不需要?不是,君不見各大討論區都已經有一大票canon迷希望將手上的L鏡裝在這些mirrorless機上?可見市場一直存在而且還不少,是技術有難度?理論上在數位技術上這兩大廠都領先業界,沒理由其他廠做得到他們做不到的。 其實說技術做不到也真的中了一半!想一想,現在推出mirrorless的相機廠有什麼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不是傳統單反鏡頭名門!不是說他們以前沒有推出鏡頭,但卻不像Canon和Nikon般有如此巨大的鏡頭群,他們不需要顧惠如何將傳統設計給單反的鏡頭安裝在小小的相機上的問題,只要設計幾個專給這類相機的鏡頭組就可以,要多薄有多薄。但這兩大家單反名門的鏡頭全都是針對有反光板的DSLR而設計的,一但安裝在沒有反光板的相機時整套光學系統就完全不能用,但如果再推出專針對這類相機的專用鏡的話就等於放棄他們賴以維生的巨大資產,這兩家公司的成功不是單純相機好,而且還有數十年以來的單反鏡頭技術,誰會那麼笨的放棄自己的最大本錢? 相比起一直想出又不出的Nikon,Canon這幾年的產品定位一直很精明,這次他們推出1100D其實就是主攻這類mirrorless,以嬌小可愛的機身(相對中價單反的巨大機身)配上他們最強的鏡頭群,來吸引嬌mirrorless反應慢鏡頭不夠,但又嫌重的用家的市場。事實上1100D的重量絕對不比那堆mirrorless機重多少,但能使用回canon的鏡頭群以及單反的先天優勢則讓此機和其他廠的產品有著重要分野,當初1000D本來是主打那些prosumor機,而現在則是主打mirrorless機,雖然機身略大但重不了多少,但其擴張性...

教主先遊,林檎何從?

Steve Jobs又放病假了。 其實自從他老人家做了手術之後身體一直都不大好,發表會瘦得像竹竿的樣子誰都看到,雖然他沒有公佈病情,但細心的人都知道情況並不很樂觀,甚至做了最壞打算他隨便會兩腳一伸去見上帝。 當然身為Apple教徒是絕不願意看到這位教主仙遊,事實上他還不是該去見上帝的年紀,想想和他同一代的Bill Gates還不是到處跑?現在就離開不嫌太早嗎?不過更多的人關心的卻只是Apple的前景,畢竟這位教主對Apple的影響實在太過大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Apple文化都是他老人家回來後以一己之力建立起來的,一但他離開究竟對Apple的影響有多大沒人知道,Apple還可以繼續引領潮流嗎?還可以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嗎?股價還可以像現在般只升不跌嗎? 不過筆者卻完全不擔心這些現實問題,因為,世上沒有人比Jobs本人更擔心這個問題。 他老人家對自己的身體最清楚,事實上這兩年他已開始一步步地將公司交給以 Tim Cook為核心的高層來打理,或者說,由他回到Apple開始至今十四年,Jobs早已經將他的個人美學和以此建立的Apple文化灌注給整間公司,每個Apple人都知道他們賴以成功的理由,整間公司上至CEO下至一般員工都明白Apple是一間以設計主導的公司,他們將簡約視為最高教條。在這種訓練下Apple就像一家有優秀經理的餐廳,不會因為換了老闆就服務變差、食物變難吃。他們依賴的不是某一個設計大師,又或者某一位行銷專家,而是整個企業文化讓所有員工自動地維持公司文化。而這也是Apple和其他公司不同的地方:他們強調「Apple文化」完全是宗教式洗腦,在這種文化下即使換了老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至於政策方面以Intel那種一早訂下未來五年的政策來看,Apple也該有未來五年的大方向,Jobs也應該一早設定好未來Apple的整體路線,只要部下能正確執行就沒有問題。其實去到Jobs這個階段車際上已不大需要做太多實際的工作,只需要決定大方向和政策,如何去執行就是下面的問題了,難道他會親自設計iPhone?他只會將差勁的設計丟回去重做,至於如何做、做不做得到是下面的人的問題,跟著這位獨裁老闆那麼多年難道下面的人會不知道老闆要求的是什麼?在這種模式下即使Jobs離開,長期不知道,但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問題,Bill Gates走了MS還不是一樣活躍?世上沒有什麼人是少不了的...

無責任不付圖Canon EOS 60D實戰感想

前言 : 同樣作為「飽受逼害」的60D用家,很了解那些買了60D但卻被罵到臭頭的同志們的感想,我們不是不知道7D有多好(如果有人願意付那個差價的話,筆者立即將手上的60D放出去買7D!等於有人願意付錢的話,1D4也換給你看!),但60D絕對不是一件失敗的產品,甚至越用越發覺對於一個喜歡拍照但非「硬件先決」的人來說,60D絕對是抵食夾大件、好玩到極點的相機。 正題 其實最初筆者跟本沒想過 買相機,本來只是半開玩笑的將那台入門的450D連Sigma 17-70鏡頭一套放出,心想單機的話實在很難找人要兩年前的入門機,所以乾脆來個「買豬肉搭豬骨」,想要那些玩了好幾年還是如此搶手的鏡頭?連機也一拼買下吧!最初還以為這樣的話不會那麼快就有人要,但沒想到半天也不到就賣出去了,快得嚇一跳。 雖然賣了相機收到一小筆錢(機+鏡+直倒,一套二千八,鏡頭算千四,本來三千九的相機玩兩年千四賣出去也不算太差了,平均一年千二,一個月才一百還算可以吧?),但一週後就要去採訪鋼彈歌姬演唱會,那機到那裡去找?結果一不做二不休,衝上星際買新相機。由於預算只是一萬二千,所以單機已萬一的7D筆者打從開始就不考慮,比起新技術年年有的相機,還不如花錢買支好鏡頭,那比較保值。最後選擇了 EF-S 15-85mm f/3.5-5.6 IS USM當半天涯鏡,可以一機一鏡走天涯。 買了之後先去採訪鋼彈歌姬和美鄉亞紀的演唱會,然後是連跑三日Comike,再加上街頭亂拍等等,玩了足足一個月對這部相機也算是玩得很夠了,終於可以有信心寫這篇使用感想了。 首先是外型,比起針對女生的550D(筆者比較喜歡叫它的日本名字Kiss X4,這比較容易理解這部機的定位是獨立系列,而不是60D的同系機種),60D拿起來手感很好,雖然不像50D採用鎂合金但拿起來手感札實,不會輕飄飄但又保留一份質感,一拿起來就有好感。而當裝上鏡頭後雖然因為鏡身較長掛在胸前鏡頭會向下,但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等級,而最重要是即使插上鏡頭也不算太重,掛在頸上一整天也不會痛,單是這點就很滿意。 機身方面由於定位是半專業機,所以很多功能都要按快速設定鍵來改,不像高 級機一排鍵想用那個按那個,但在將貨就價的現實下這點不便還不算 大問題。在功能方面最實用的就是自動ISO,由於450D沒這個功能,所以經常要將ISO轉來轉去,現在只要設定最大上限就可以不管,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