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2的文章

Apple的網路弱勢論

圖片
每一家公司,即使大如Microsoft又或者Apple,他們理論上有錢可以請最好的人材,投放最多的資本,但有些事做不成就是做不成。這和錢又或者人無關,而是和公司的企業文化有關有關,亦即是說:你是貓,不要做狗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pple在互聯網服務上一直都是弱勢,由最初的Mobile.me到me.com再到icloud,其間還有Ping和Game Center等等,除了icloud因為和iOS的極強整合而算是有不錯的成績外,其他都失敗收場,甚至很多評論都認應為Apple該收購Twitter變成旗下的主力服務。 不過,個人認為Apple不應該收購Twitter又或者Facebook,他可以注資當大股東,把OS X和iOS盡量和這兩個服務整合,但不應該買下來,因為Apple並不是一間適合經營網路服務的公司。 Apple由最初創辦開始就是一間以一體化為原則的電腦公司,他們追求硬件、軟件和系統的高度整合,但這樣就會犧牲掉彈性和用家的多樣化需求,偏偏這兩樣正是網路服務的一大重點!用家買電腦,買手機,他們會喜歡Apple替他們搞定一切,什麼都不用煩。但網路服務卻剛好相反,用家希望不受限制地想怎樣就怎樣,這也是Apple一直以來的弱項:還記得Jobs常說「買電腦回來,不需要學怎樣用,只需要坐在電腦面前,做你想做的事就好。」,而網路服務正好是「想做的事」!我想隨時隨地玩FB,用twitter和朋友聊天,分享無聊事,做任何想做的事,但這多方面化的要求不可能以一個固定的系統就能滿足的!單是Twitter client每個都有些不同,你喜歡的不等於我會欣賞。各位想像一下如果買一台電腦所有軟件都內建但不容許你使用其他軟件,你會買這台電腦嗎?iPhone如果不開放app的安裝也沒有人願意使用吧?想想如果Dropbox只能單純同步不同電腦的檔案,而沒有現在那一大堆支援Dropbox的app,會有這麼多人用這個服務嗎? 網路服務不是一個程式,Twitter不是一個app的名字,而是一整個多樣化的網路生態,Apple在Ping將這個服務簡化為一個音樂感想分享服務,這很符合他們一貫的簡約風格,但與其要在多個服務中切換還不如不用算了。用家希望在Twitter、FB上做很多不同的事,一個網路服務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Twitter的成功其實和Apple開發Mac和iOS一樣,...

被遺忘的數碼電視

圖片
話說兩週前替公司換電腦時,當將鍵盤、滑鼠等重新接上後,獨獨把UB的高清電視接收器遺在一邊,甚至還很順手地塞到牆角,因為這個本來用作看奧運的玩意,在奧運之後使用的機會不多於十次。 當然原因之一是公司的電腦不是用來看電視的,而且還要是無線電視﹣現在我會看無線電視只有上街吃飯時茶餐廳播放時才會看幾眼,其他時間差不多完全遺忘了這個電視台,至於亞視⋯⋯有這個電視台嗎? 不過說不看電視也不是,像有線新聞和Now新聞名都是每天在看,只是不是用電視而已。現在手機的有線和Now的app都是每天在使用的必備app,再加上香港人網就佔了iPad的近半使用時間,在玩遊戲時把iPad座起來,再開籃芽揚聲器,就可以一邊玩遊戲一邊聽新聞又或者網台節目了。 雖然沒有統計過,但這種將iPad當電視的人應該相當多,特別是Now如果是付費客戶還可以直接看所有的Now節目,睡在床上看西甲,一累就睡,多方便!尤其是天寒地凍的日子窩在床看球賽絕對比爬起來開電視要好一千倍。當然用電腦也可以,但很多人對著電腦不是玩FB還是遊戲(當然,也有在工作的人),當然你可以外接多一個LCD顯示,但又怎會比用iPad開來得方便? iPhone、iPad的出現讓很多人不再需要坐在電視面前一樣可以享受看電視的樂趣,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當然四十吋大電視的畫面還是很有逼力的,但配一個Apple TV就可以將iPad的畫面傳送過去。當你有了iPad,有了Apple TV,你可以看網路旳Now TV、有線電視、以及更多的影片如youtube、nico等等一大堆,那,你還需要一個可以接收數碼電視訊號的電視機嗎? 對筆者來說,加幾個新的電視執照不是重點,重點是:能不能用iPad來看?

Apple的「情感銷售法」

圖片
當全球的電腦公司在電腦銷售方面都在下跌時,Apple是少數還保持增長(雖然只是1%,但有就是有)的電腦公司。最神奇的是,跟據Needham & Company公司分析師Charlie Wolf的投資報告,Macintosh在企業市場比同年增加了49.4%,反而PC則下跌了13.3%,總括而言Mac在美國的企業市場佔了9.3%,比2012年第二季的5.9%提升很多。而Apple在企業的收入亦增加到11.5%,比2011年同期的10.7%要好。 會有這種逆大市而行的成績,iPhone的成功絕對是一大主因,但並不是因為「Mac和iPhone很像」這種理由,事實上即使OS X不斷整合iOS的功能,但二者本質上不同就是不同,將好東西搬過去不等於就要讓iOS取代OS X,這兩套系統有其先天性的不同需求,硬要合而為一就變成另一套windows8了。至於Mac會比其他PC好賣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iOS和OS X的配合極佳﹣當然二者的確配合極佳,你用Mac的話配合iPhone是完美的配搭,反過來亦然。更不是OS X越來越有iOS的味道,而是一種感情上的原因,就是「這是Apple」的電腦。 像以前,當你用Sony的Walkman,如果你很滿意這部Walkman的話,當你想換電視就自然會考慮Sony的產品,或者兩件東西完全沒有關連,但不重要,因為Walkman給你的使用經驗是好的,所以你會想『既然Walkman作得不錯,那電視機也該好才是。』,當然這是完全沒有關係的,但心理上只要讓消費者覺得「XX出的東西就是好」,那就已經足以影響很多人在買產品時的選擇了。這種讓人心裡覺得「某某牌子的東西就是好」的做法正正是Apple成功的理由:他們對產品的要求去到一個近乎不可理喻的地步,絕不將貨就價的做法給消費者一種「只要是Apple的就是好」的印像,當需要換電腦時自然會更願意考慮「品質保證」的Macintosh。 另外,Apple的廣告很少很硬銷一件產品,而是一種非理性的包裝,像最經典的Think different系列,iMac G4伸舌頭,黑影以至facetime看孫兒等等,不然就是挖苦windows的Win&Mac,你看了廣告不會知道這些產品有多優秀,但就一定會記得廣告帶出的氣氛,而這種氣氛是無分產品,變成所有Apple產品甚至整間公司都給你這種感覺。...

內建大硬碟年代的結束?

曾經在某一年代﹣其實也沒多久,大約六七年前左右﹣一部電腦裝多個硬碟是常態,尤其是BT重度用家更是把家中的電腦的所有IDE至到SATA都接滿硬碟為止,筆者其中一位友人更是「一人七碟」聞名。總之就是追求更海量的空間就是了。 現在呢?一般電腦用家已不會再瘋狂地加內建硬碟,通常是一個SSD再加一個2T就已經算數,甚至3T也不要。是現在的檔案比以前少?不是,自從HD影片流行之後佔的空間有增無減,動輒都是數G的容量,沒數T的硬碟也收不完,如果是攝影師拍RAW的話更是不得了,容量需求只有越來越多。那,既然對容量的需求不斷提升,為什麼內建硬碟反而變少了? 原因之一是內建硬碟越多、容量越大,管理也變得麻煩,尤其是一個3T的硬碟如果不分割成數個邏輯磁碟的話單是檢查也要一整天,更別提部份電腦跟本不支持3T硬碟開機了。而更重要是,以前想要高速讀取磁碟檔案只能用內建的SATA,但現在有了USB3、firewire 800以至Thunderbolt等超高速外置硬碟,價錢也不比內置的貴多少(最誇張的像USB3的外置碟,甚至和內置碟一樣便宜!),用家有需要才買一個回來,接上連接線就可以操作,這當然要比以前花一大堆工作才能更換硬碟來得方便。另一個好處是外置碟基本上已經有一定的保護,不像傳統硬碟拆了出來要收藏還得花腦筋,但現在你放滿一個硬碟只要找個乾爽的地方一放就可以,而且可以在硬碟盒上貼上標籤,尋找也容易。 另一個常見的方案則是NAS,現在組一台家用NAS十分便宜,一個可以安裝兩個五吋硬碟的NAS可以提供6T甚至是8T的容量,又或者以Raid1形容減少容量但提供最大的資料保護。而現在的NAS多提供BT功能,由於相當省電所以比起使用電腦下載,以NAS下載更合符經濟效益,而且維修更換容易,容量不夠?換另一個硬碟吧!而且NAS還可以用來備份系統資料,一舉數得。 當然,即使現在的外置硬碟已經和內建的一樣快,但總比不上放在電腦內可以隨時存取。但,又有多少檔案是需要每天都要存取的?大不了就長期接著硬碟又或者NAS,同樣地方便。不過最重要是,由於資料分開存放,所以即使電腦出問題也可以將傷害減到最低,而不像以前一但電腦著火就什麼也完了。 以前,iMac又或者Mac mini這類不能加硬碟的電腦相當不方便,但現在你只要接一個Thunderbolt硬碟就什麼問題也解決了,那,還需要買那麼大的內建硬...

MSN回憶錄

圖片
隨著Microsoft宣佈MSN Messanger(即現在所謂的Live Messanger,但不管改什麼名用家還是會叫MSN就是)在2013年結束除中國以外的服務後,這個曾經是每個電腦用家不離手的通訊軟件正式完成它的歷史任務。雖然Microsoft將所有的戶口轉過去已被他們收購的Skype之上,但曾經是全球最流行的通訊軟件最後竟然落得成為非Microsoft本家開發的產品的附屬服務,想來也真夠悲哀的。 MSN作為簡稱IM軟件的通訊軟件,它的出現成功取代了功能極度不足而且改進緩慢的ICQ,成為所有電腦用家打開電腦第一個執行的軟件,它最大的優勢一來是Microsoft本家出品,用家比較有信心,二來其多人同時會議功能亦相當不俗,筆者在日本的那一年多就曾經在無數的晚上以MSN和香港的朋友打發時間,甚至利用它來托朋友找家人寄東西,其簡單易用可算深受歡迎。另一個優勢是他採用電郵作帳戶,比起傳統的ICQ要一堆號碼又是一個親切。而且因為其多人通訊功能更出現一堆附加性服務如M群,以取代實時的多人聊天室。 不過MSN由推出到結束這麼多年,其改進都只能用越改越差來形容,首先是最為人垢病的傳檔功能這麼多年來都沒改進,速度慢又經常斷線,其次是只支援Windows,有用過Mac版的Messanger都知道其爛無比,結果像Adium這類汎用IM軟件就輕易取代MSN Messanger成了Mac用家的主力。即使Windows版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操作性差介面又越改越爛,那一堆廣告更教人光火﹣系統已經在用你的東西了,連用個IM也要賺廣告錢?不要太過份了! 如果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取代,用家還是只能忍受,但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讓整個流動通訊由傳統的電腦對電腦,變成手機對手機,用家已無需再坐著電腦才可以通訊。雖然MSN還是可以在手機上使用,但一來官方推出的app實在太遲,二來其設計之差勁也是沒話可説,最初用家還只能以IM+這類汎用通訊app代替,但始終這些通訊軟件並不是為了手機而開發,操作起來效率亦不佳,所以只能在沒有更佳的代替品之前忍著用﹣直到Whatsapp、Line這類針對手機開發的通訊app出現。 當whatsapp出現整個市場就立即轉向那一邊了,首先其極為簡單易用的操作相當附合手機app的概念,即使不怎樣會電腦的人也沒問題。二來所有Skype都是以手機號碼作帳號,簡單就...

iPhone5s的暗示?

圖片
由iPad4的提早推出,到台灣流出iPhone5提早發佈,有人認為這是Apple要加快生產線以對抗Samsung等Android陣營的攻勢,不過個人卻認為是另一個可能:Apple要重新調整產品推出的時間表。 關於「對抗Android」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如果這個道理說得通,那Mac產品早就要要半一翻了,但事實上Mac系產品仍然要比其他Win PC廠要慢一點,原因是平台不同,基本上除非那種很哈硬件性能的人,否則不會因為Win PC陣營推出更快的電腦而轉換陣營﹣或者說,基本上Mac用家對於硬件的性能並不是優先考慮的方向(當然不是不考慮,但不會因為win PC出了一部新機就立即把一堆加起來上千美元的專業軟件放棄而轉去Windows,再加上學習時間等等成本太高了,高到即使硬件再快也補不回來)。 同一道理,iOS本身並沒有競爭者,你喜歡這個系統就會一直用下去,由於使用習慣的不同,再加上google和icloud各自「綁死」一堆用家,除非少數玩家級遊走兩個平台之外,大部份用家都不會輕易轉換平台,因為一但轉平台之前買的一堆app就會全部報廢,而且又得重新學習新系統,這對於真的以「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而言是很麻煩的事。因此可以的話他們都不會隨便轉系統,更不會因為另個陣營推出更快的主機而轉,這不合符一般人的習慣。 如果不是因為對方陣營的問題,就是自家的問題了,而最大可能是Apple需要重新調整現在的產品發佈時間表。 直到今年十月之前,Apple的新產品發表有一定的時間:二月,六月,九月,十一月。二月主要是新Mac的發表,而六月曾經是iPhone的發表月,但因為九月iPod產品線放緩,所以將iPhone拉過去統一作為iDevice一份子去發表,六月又再變回傳統的Mac發表。九月則是一貫的iPod發表會,而十一月則是另一次Mac發表。雖然時間或有前後差,但基本上就是這幾次。 不過iPad的時間卻不是傳統的這個時間表,而是很突兀的四月,以作為消費性而且還不是必需性的產品而言,四月發表新iPad其實很浪費,因為這個時間並沒有大量的消費需求。六月為什麼會推出新Mac?因為暑假可以讓學生換電腦嘛!而九月發表消費性的產品,就可以趕及十一月感恩節和十二月聖誕節的黃金檔期。而十一發表新Mac其實也是如此,所以不論是Apple還是其他公司都會在這個...

Apple、Microsoft.intel的ARM三角關係

圖片
自從媒體傳出Apple要放棄intel而改投ARM陣營,讓高科技界又再吹起一陣強風:現在Microsoft已經開始推出ARM版的Surface,如果連Apple也放棄intel,是否代表這間已經雄霸晶片界三十年的公司終於到了沒落的時候? 在這裡我們需要分開三方面來看,其一是Apple的問題,其二是Microsoft的問題,最後是intel的問題。 先看看Apple,一般媒體報導Apple想放棄intel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無法製造出更低功率的晶片。在這點上即使intel也無法否認吧?事實上intel的x86系晶片雖然已經夾雜了極多的RISC技術,但基本上還是保留了相當的CISC設計,也就是說作為一粒有三十年歷史的電腦晶片,為了向前兼容而不得不累積了相當的「包袱」,而這也是windows為什麼總是比OS X大、慢、不穩定的原因:為了兼容過往的軟件而不得不保留一些其實並不先進的設計,拖累整體的表現。 對Apple來說,以現在ARM晶片的成長來看,雖然不致於兩三年甚至四五年就可以追上X86的效能,但七八年呢?十年呢?由於現在電腦的效能已經去到即使大幅提升用家亦難於察覺的程度﹣筆者六年前的C2D用來跑Win7還是一條龍!所以接下來就是省電的問題了,特別是Apple不斷最追更輕、更薄但又要保持一定的效能,那改用ARM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當然,改用ARM晶片最頭痛的問題就是系統和軟件的兼容了,現在OS X的軟件比當年Power PC年代大幅增加很大原因是intel系統對程式設計師來說開發十分容易,很簡單就能同時開發Win和Mac並用的系統。而隨著iPhone、iPad的流行程式設計師也開始熟習ARM系統的程式開發了,只要有足夠時間的話開發者就能漸漸地將程式轉為ARM系統,到最終只需要因應不用的平台作出調整,同一個軟件就能應用在Mac和iDevice之上,減輕程式師的負擔並加強兩個平台的整合。 ⋯⋯理論上就是這樣,表面上看來對Apple絕對是好事,反正他們已不是第一次換系統晶片,以前由PPC換成X86沒問題,那再由X86換成ARM也該沒問題才是,尤其ARM現在成了電腦界的「顯學」,各程式設計師爭著寫iOS、Android的app,還怕未來沒有軟件用? 不過理論歸理論,現實上的問題是intel系統所能提供的超高效能還不是ARM所能相比的,即使現在最快的Teg...

日本高科技產品的『鎖國政策』

圖片
前一陣子看某高科技新聞網站的一篇 文章 ,文章的作者談到日本的高科技產品都不賣到海外,海外用家只能買次一級的產品。關於這是否就是日本高科技產業比不過韓國的原因還有得說(個人認為日元高到不合理才是主因),但日本這種『高科技鎖國政策』倒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 如果是哈日派的朋友都知道,想玩到最新最有趣的日本高科技產品,你必需要到日本去買,隨便走到一家ヨドバシカメラ都是大量五花八門的新玩意,小至千奇百怪的USB Hub,大至電視電腦影音器材,不怕找不到,只怕你沒錢。而這些玩意你在海外是絕對買不到的! 這可是很多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明明有那麼多有趣的產品,為什麼不拿去海外賣?換了是美國又或者韓國,有錢就一定買到最新的。但在日本別說不做海外銷售,甚至連網上商店也不接受海外郵購,你想買只能親自到日本去買,但先決條件還是要懂日文,因為所有產品一律都只有日文說明書,不會日文者免問! 不過說他們不在乎海外市場嗎?那又不是,像Canon等相機公司則全球畫一,日本有的海外也會有,而且因為日元高企的關係在海外買反而比在日本還要便宜。但像電視機、電腦等玩意就真的很國內向了,最典型就是手機,當數年前全世界還停留在Nokia那種等級時,日本的手機連最便宜的都能夠上網、收發電郵以至玩遊戲,也即是現在iPhone又或者Android那些最大賣點的功能,早在2005年日本手機就是必備功能了,甚至現在日本的手機還要比外韓國手機來得漂亮,有玩日系手機的朋友就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那,為什麼日本人有錢不賺,不把自己最好的產品往外國推廣?如果是三十年前日本的經濟好那不做外國人生意可以理解,但現在可是拼命想賺外幣的年代,還死守日本市場就不合理了。但單純以「害怕/討厭外國人」作為理由也說不通,日本現在也有很多公司是做外國人生意,再加上海外大量設廠,說他們對外國市場有偏見也不是很成立。 如果單從商品來看,日本人不把產品往外推其實也有一點理由。 首先是日本人有個壞習慣就是他們愛搞專用制式,像當年的PHS又或者i-mode都是他們搞出來的,他們以為自己搞一套專用制式全世界就會照著用,但反過來全世界卻用另一套制式,變成很多產品一但離開日本就完全不能操作。其中手機可算是代表產品。即使你到日本買一台手機回來但海外不能用就是不能用。而且日本手機並不是採用Sim咭系統而是連機一起出,這和以Si...

一個週末的iPad4使用報告(&iPad Smart Case使用報告)

圖片
對,本來這應該是iPad mini使用報告,不過買不到(當然,要付炒價的話還是買得到,但筆者不想這樣)。iPad4雖然很容易買到但不等於不好,這是經過一個週末實際使用後的報告。 外觀: 改變的重點是Retina Display,這玩意如果離顯示很遠的話效果不會有什麼特別,但如果近距離看很小的文字那Retina的高解像就相當重要了。以前筆者用iPad2看電子雜誌Macfan時由於小文字會「起格」,所以一定要雙點放大文字,但現在只要近一點看就可以了,特別是近視眼又或者老化眼的用家相當有用。相比起來傳統的筆記本電腦反而不是那麼有用﹣因為用家和顯示中間還有一對手和鍵盤,很少人會將頭貼到顯示一公呎以前來用筆記本電腦,這不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而是媚眼做給瞎子看的意思﹣花大錢作出高解像度的顯示但實際改變不大。 扯遠了。iPad4的高解像度對於閱讀文字相當重要,尤其是用來看電子書、雜誌的用家來說這是很實在的改進。甚至作為頭號賣點也不為過。 重量: 其實沒什麼分別,雖然資料上是重點數十克,但拿在手上時沒有太大的分別,長期手持會有點累,但一般iPad的用家主要都是在沙發又或者床頭使用,所以這一點重量問題不大。 堅固: 這一點很多人都測試過了,不論是換回鋁殼的iPhone5還是iPad家族,其耐摔性一直都是其中一大優點。筆者的iPad在日本試從電車摔下來,除了一邊的角陷進去露出玻璃面之外其化一切正常,其至現在壞掉也是顯示變化而不是零件被撞壞。至於iPad2雖然也有不少傷痕但還是操作正常。這點是較少人提到但相當重要的優點:玻璃面爆掉也能操作,雖然還是得買一台新但最少可以拿回家救回資料,但如果開不了機那就回天乏術了。 當然這種一塊過切開的鋁合金外殼的代價是成本貴而且比較重,但保護性卻要比塑料外殼要好得多,而且手感也好得多。 速度: 測試上是比iPad3快一倍多,但個人感覺上並不覺得比iPad2快多少,可能玩遊戲會比較有感覺吧?不過在讀取Newstand的Macfan時倒真的快了不少,以前單是進入主畫面也得花上廿多秒,現在十來秒就完成了,這點明顯地感受到A6X和1G記憶體的優勢。 可以說,如果不是跑遊戲又或者一些吃資源的app的話,iPad2和iPad4的差距並沒想像中那麼大,如果不需要高清又或者Siri的話,iPad2其實還是很夠用的。 接頭: Li...

香港iPad mini發售日排隊記

圖片
這就是iPad4 這是一個排了一朝、下次決定要通宵排隊的人的故事⋯⋯ 話說早在發售日之前一週,筆者已經到處打聽iPad mini發售的情況,但很妙地所有店都不約而同地表示「不知情」!推想是因為排隊黨太過火,為免一早有人來排隊阻著做生意,所以各大店皆不再提供預留服務﹣而這是在排隊黨湧現之前各大店必定提供的服務。至於Apple Store則是網上預約但以抽簽方式出機,簡單就是幸運大抽獎。 由於筆者一貫沒有抽獎運,所以11/1日晚上已經到旺角胸宅(假名)和新視點(也是假名),新視點繼續耍人,但胸宅比較好,說『如果有賣』的話第二天九時就發售,也就是暗示明天有售了。由於當時仍未有排隊所以當晚回家早早睡。 第二天五時起床就衝去旺角,到胸宅時已經有三四十個印巴籍人士在排隊,當時排在筆者之前是一個一看就知是MK仔的人,他是擺明買來賣的,在排隊時筆者警告他iPad mini不會炒得起,原因很簡單:採用A5和一般顯示的mini其實和iPad2差不多,相比起採用A6的iPhone5貨源當然較充足,很難炒得起。不過對方也排了好幾小時(他三時到達),總不成就此退場吧?尤其前面只有四十多人,不管怎樣總會買到,最差也不過原價放出去吧⋯⋯ 排到九時多,胸宅的人登場記下客人資料和派號碼紙,十時正式發售,而筆者是54號,但沒多久就說所有mini全賣光,那麼快?這時筆者前後的人已經在煩惱還買不買了,因為他們認為iPad4沒賺頭,不值得花錢。但筆者的情況是因為之前的iPad2已給家父使用(家父之前用的第一代iPad已經壞了),如果再沒有iPad用很不方便。而且也知道下一代iPad mini會採用Retina Display(現在不採用只是零件不足),現在只不過是iPad2的縮小版,說老實也不是特別想要,既然買不到iPad mini就買iPad4吧!結果就抬了一部iPad4 16G wifi走。 當回公司經過So零時竟然見到有一堆現貨mini!原來他們有大量現貨,當時沒想太多就衝進去,打著把手上的iPad4成本賣出去換mini的主意,正當店員想切開mini的封套(好毒!一但開封就不能拿去賣了)時報了價,竟然是3188!原來如此!難怪有大量現貨!原來公然賣炒價!筆者立即阻止開封,如果要買炒貨的話何需在你們那裡買?就是不想花炒價錢才排了一朝嘛!幸好在揮刀前大叫刀下留「機」,不然就...